生姜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品之一,在中醫藥學里也具有發散、止嘔、止咳等功效,還能殺菌解毒,市場需求較大,種植的農戶也多。但是在生姜的種植過程中,也會受到病蟲害的侵襲,其中比較常見的,就是生姜姜瘟病,會對生姜造成極大的損失。那么生姜姜瘟病有哪些癥狀及發病特點?該如何防治
一、姜瘟病病原菌及其特點
引發姜瘟病的病原菌主要為細菌性青枯假單胞桿菌。青枯假單胞桿菌單細胞的菌體短桿狀,兩端圓,單生或雙生,并極生1-3根鞭毛,革蘭氏染色陰性。生長溫度為28-30℃,在這個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致病性加強。低溫度為4℃,高溫度為40℃,熱致死溫度為52℃,10分鐘。
姜瘟病又稱腐爛病或青枯病,主要發生于地下根莖部分,也可發生于葉莖,是一種細菌病害。一般多在靠近地面的莖部和根部的上半部發病。染病姜塊初呈水漬狀、黃褐色、內部逐漸軟化腐爛,擠壓有污白色汁液,味臭,葉片被害狀呈凋萎狀,葉色淡黃,邊緣卷曲,終至全株下垂枯死。
二、發病特點
生姜姜瘟病給生姜生長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嚴重時到能夠導致減產60%-80%,甚至絕收。姜瘟病原菌潛伏期長,使用帶菌種姜或種姜被土壤中病菌侵染開始至在生姜膨大期后逐漸致害,發病條件與溫度、濕度密切相關。通常6月開始發病,8-9月高溫季節發病嚴重。姜瘟病主要危害根部及姜塊,大多在近地面的莖基部和地下根莖上半部先發病。病部初為水漬狀,黃褐色,內部逐漸軟化腐爛,僅留外皮。腐爛組織內有污白色粘稠汁液,味臭。莖部染病,呈暗紫色,后變黃褐色,內部組織變褐腐爛。在腐爛過程中,由于根莖失去吸收水分的機能,莖上端葉片及收葉出現變黃癥狀,嚴重時,葉片萎蔫卷曲,葉色由黃變為枯褐色,然后莖葉枯死。
三、防治方法
1、輪作換茬
已發病地塊,間隔3年以上才可種姜,盡量選用新茬或前茬為糧食作物的地塊,菜園地以蔥蒜茬較好。
2、種姜消毒
嚴格選用無病姜種。收獲前,先在姜田選無病健壯植株留種,收獲后單窖貯藏,第2年催芽前再嚴格選種。掰姜前用1∶1∶100的波爾多液浸種20min,或硫酸鏈霉素或新植霉素或卡那霉素500mg/L浸種48h,或30%氧氯化銅800倍液浸種6h:掰姜后將掰口蘸新鮮、清潔的草木灰封傷口,然后排種;或種植前用1∶100的福爾馬林浸種10min,用塑料薄膜密封6h后再排種。
3、選地整地
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地塊,地面要平,姜溝不宜過長,一般以15~20m為宜。姜田要設排水溝,防止雨季田間積水。
4、施凈肥凈水按照配方施肥技術,所用肥料應無病菌,有機肥應充分腐熟后才可施用;用井水或無菌水灌溉,不要將病株扔入水渠或井內,不可大水漫灌。
5、土壤消毒


奧特產品特點
1.產品里面添加了生物有益滅活菌,倡導了以菌治菌的環保再循環的生態理念,增加土壤微生物活力,促進有機質分解轉化,改善土壤的板結,增加土壤的適氣性使土壤越來越疏松,給作物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
2.產品里面富含了多種酶,它可以降解和轉化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包括重金屬之類的,通過酶化物的物理調節作用,調節土壤酸堿度
3.產品里面特含各種氨基酸有機質微量元素,生根劑, 它改善了作物的連作重茬病害,使土壤中因營養和微量元素缺失造成營養不均衡而出現的各種病害得到解決
奧特使用方法:可灌根、沖施、穴施、溝施、底施、拌土等,畝用量2-5公斤,灌根300倍稀釋即可。整個生長期可沖2-4次,也可搭配復合肥使用,每畝2公斤。1.針對果樹類:每棵樹200克左右,病情嚴重時可增加用量。2.針對大棚作物:基礎用量2kg,根據作物情況來定,病害嚴重時增加用量。3.灌根比例:2kg奧特配200kg水,每棵樹20kg,常規作物300倍稀釋。
以上就是生姜姜瘟病的癥狀、發病特點及防治方法,生姜一旦感染姜瘟病,不論莖葉或根系均有表現癥狀。在生姜死棵的病害防治期間,禁止澆水,如必須澆水,需在澆水前1天和澆水后2天分別用藥一次,發病嚴重區與健康區域隔離。
小結:姜瘟病傳播途徑多,傳播速度快,危害大,一旦發生,很難防控,是生姜生產中具有毀滅性的土傳病害。目前還未能找到防治姜瘟病特別是已發病姜田治理的有效方法,因此, 加強以防為主的綜合防治是青枯病防治的有效措施。
由于目前尚不存在抗姜瘟病的品種,因此大家需根據當地的氣候栽培條件,選擇合適的品種進行栽培。建議在農業生產中,農民除了高壟栽培,合理輪作外,一定要從選種開始,各過程進行防控,采用有機肥和無機肥配施的原則,多施有機豆餅肥,磷鉀肥,提高生姜本身的抗病能力。有研究表明,施用腐熟大豆餅能夠增強改善生姜根際應用,增強生姜植株生長勢 、增厚葉鞘、明顯降低姜瘟病的發病率。在使用化學藥劑防治的過程中,一定不要使用單一的藥劑,可以多藥劑復配或交替使用,以提高防治效果。
此外,隨著現代分子生物技術的發展,通過篩選抗性品種和應用轉基因技術選育具有遺傳穩定性的高抗性甚至免疫性品種,也為姜瘟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