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潰瘍病一旦發病較難防治,輕者減產20%~30%,大發生棚室減產80%以上。是番茄種植中遇到的一種毀滅性病害,由細菌引起,幼苗至結果期均可發生。
番茄潰瘍病發病癥狀
1、幼苗:始于葉緣,葉片由下部向上逐漸萎蔫,有的在胚軸或葉柄處產生潰瘍狀凹陷條斑,維管束變色,髓部中空,致使幼苗卷縮、矮化或枯死。
2、成株期,成株期病菌由莖部侵人,從韌皮部向髓部擴展。
初期,下部葉片凋萎或卷縮,似缺水狀;和青枯病、枯萎病不同,萎蔫發展很慢,從出現萎蔫到植株死亡一般經過一兩個月時間。之后葉片自上而下逐步萎蔫,直至整株枯死。
莖上先出現灰白色至灰褐色條形枯斑且髓部變褐,并迅速向上下擴展,長度可由一節擴展到幾節,在莖內形成長短不一的空腔,導致莖下陷、開裂,莖的表皮出現許多不定根。
3、果實:多由病莖擴展至果柄,一直可伸延到果內,致幼果皺縮、滯育、畸形,果實凹陷。種子不能成熟,種小、黑色。果面出現大量泡泡,果面上形成隆起的圓形外白、中褐病斑,以單個病斑居多,單個病斑直徑3毫米左右,大小基本均勻一致,中間有1個針尖大小的黑褐色小點,像“鳥眼”的形狀,俗稱鳥眼斑,為該病的典型特征,病情嚴重時病斑連片。
番茄潰瘍病病菌特點以及傳播條件
1、病原為細菌,適宜pH7,病菌發育適溫為25-29℃,致死溫度為55℃。
2、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殘組織中可存活2~3年。種子帶菌是新病區的主要初侵染來源。
3、病菌從各種傷口侵入,也可從葉片毛狀體及幼嫩果實表皮直接侵入,侵染種子臍部或種皮,致種子內帶菌。
4、潰瘍病病菌的遠距離傳播主要是帶菌種子、種苗;近距離傳播主要靠雨水和灌溉水。
番茄潰瘍病一旦發生,防治難度很大,所以在生產中防重于治!
番茄潰瘍病如何防治?
1、種子消毒,選用無病種苗
育苗做好種子消毒處理,可用55℃的熱水浸種30分鐘,待水溫下降到室溫后再浸泡2小時,或選用0.5%次氯酸鈉溶液浸種20分鐘,洗凈后播種,這些方法都能減少種子帶菌量。
2、土壤消毒,減少初侵染源
土壤和土壤中的病殘體可攜帶著大量病原菌,我們選擇在夏季休棚期進行高溫悶棚處理,可以滅殺土壤中的致病菌。有條件的地區選擇氰氨化鈣、威百畝等土壤消毒劑結合溫悶棚進行消毒處理,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3、加強栽培管理,培育健壯植株
植株的健壯程度是抗病能力強弱的關鍵,在生產中要通過合理的水肥管理、及時整枝打杈、科學通風排濕來培育健壯植株,有效降低病害的危害幾率。同時注意防治細節,在進行整枝打杈操作后,及時噴施防病藥劑,防止病菌從傷口處侵染。
4、生物防治。使用地衣芽孢桿菌-潰瘍根治(防治型),巴斯特遵循“枝干病害從根部防治。以菌治菌的理念”進行研發。特篩選眾多菌群當中具有殺菌以及提高免疫、修復植株功能的地衣菌。采用優質的仿生能發酵加工生產工藝,將地衣菌進行滅活,精致而成。
地衣芽孢桿菌-潰瘍根治(防治型)-巴斯特

凈含量:4kg
劑型:粉劑
產品特點:
潰瘍病是危害農作物病害中的疑難病害之一,作物一旦感染潰瘍病。使用傳統防治方法,葉面噴霧打藥頻繁,防治效果不理想,對作物危害還是很嚴重。反反復復很難徹底治,達不到解除病害的效果。
潰瘍病的發生多數因為植株自身的抵抗力弱、根系變弱,易于滋生病菌造成。土壤內毒素的累積使作物產生生理性病害。我公司特此改變防治方針。遵循“枝干病害從根部防治。以菌治菌的理念”進行研發。特篩選眾多菌群當中具有殺菌以及提高免疫、修復植株功能的地衣菌。采用優質的仿生能發酵加工生產工藝,將地衣菌進行滅活,精致而成。
地衣菌施到土壤作物根部,在土壤中促進迅速繁殖。作物通過根部吸收達到傳導殺菌(根部吸收的藥液按照營養分配規律傳導至葉片,從內而外殺滅葉片及枝梢的菌源),營養復壯,提高免疫,從而達到徹底防控潰瘍病的目的。
使用方法:
預防1袋一畝地。防治2袋一畝地。淋根200g每棵樹,佳施肥時期為潰瘍病未發病時或發病初期,病害嚴重時加量使用。提前用藥避免病害造成損失過重,整個生長期使用2-3次。
適用作物:
本品可用于:果樹潰瘍病、腐爛病、流膠穿孔病、樹脂病、軟腐、青枯等癥狀,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主要技術指標:有效活菌數≥2.0億/g
有效菌種:地衣芽孢桿菌
登記作物:番茄、柑橘
注意事項:
1、如果與沖施肥或其他藥制同時使用,要先稀釋本品,先做小部分過驗,再使用。
2、經常大水繞灌或連續降雨,會相對縮短其持效期。
3.施肥后如遇天氣干旱,不利肥效發揮,應及時澆水。
4、須施肥于作物根系容易吸收到的地方,才能正常發揮效果。